年金改革衝擊 所得替代率大幅縮水
近期與幾位退休老師的諮詢,心中有很多的不捨與敬佩,將一生貢獻在教育裡,未來的生活需要寄望在哪裡呢?
隨著年金改革的腳步,公教人員優惠存款將走入歷史。
除了政府所提供的各種年金外,我們必須拋開舊觀念,打造終身收入,讓退休後的生活不虞匱乏。
公務人員與教師的年金改革方案使得大多數公教退休人士平均每月約少2萬多元退休金,嚴重衝擊到公務人員的退休規畫。
一位國中老師在49歲時,原本計畫服務滿50歲即退休,她原來還想小房換大房、四年後大兒子、女兒相繼大學畢業,提供孩子出國念研究所,儘管每一筆支出都要百萬起跳,因為退休後月退、儲蓄與理財收入認為是可以支付。
然而,年金制度改革打亂她的計畫,原本令人欽羨的鐵飯碗顯得沈重不確定,因為心急做了一個錯誤的投資,令晚美人生,成為晚年沈重的人生。
針對不同對象的年金改革,儘管內容各異,卻都有共同的方向:「繳多、領少、晚退」。對全民「吸血剖肉」的年金改革,為何非做不可?
「這是海嘯來臨前的最後一刻,」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中華民國退休金協會理事郝充仁形容。
他指出,退休潮的出現,是台灣人口的轉捩點。一旦史上人數最多的戰後嬰兒潮世代(1945~1964年生),在未來十幾年內全數成為65歲銀髮族,加上少子化衝擊,不僅意味著未來勞動人口會急速減少,退休給付制度也可能破產,因此非改革不可。
但是,年金改革帶來的首要衝擊,就是錢變少了!已讓許多人十分有感。
戰後嬰兒潮世代比上一世代富有,也比上一世代活得久,將是面臨嶄新退休概念的第一代,面對不可逆的年金變局,退休族該如何盤點財務狀況?有沒有哪些檢測重點?又該如何調整退休金規劃?綜合許多專家意見,有以下幾個重點:
作法1〉檢視現金流 別「窮得只剩房」
現金減少,是年改後馬上會面臨的問題,對已退休或臨近退休的人來說,更需要跟時間賽跑。
首先要計算每個月的生活費,需要每月有多少的持續性收入才夠以支付。
在支出面,會因個人期望的未來生活品質而有所不同,主要區分為滿足生存的必要性支出、基本消費支出、休閒旅遊支出、醫療費用支出等。若有負債,如房貸、車貸、子女教育金等重大支出,也要一併考量。
「行有餘力,在收支平衡外,
「小心窮得只剩下房子。」
不動產若無法產生現金流,也無法為退休的生活加分;可以思考如何將不動產、呆資產活化成可以每月產現金的安全資產,補足每月資金缺口。
作法2〉強迫儲蓄存本錢 打造終身收入
即便有固定年金收入、有存款、有房產,老後生活卻可能依然辛苦。
日本NHK多年前曾製作《老人漂流社會—「老後破產」的現狀》特別節目,當中指出,如果年老後沒有特別疾病、長照需求,許多人有足夠退休金過活。但萬一生病呢?需要臥床長照呢?可能就會老後破產。
當有意外病痛發生,我們往往不知道,究竟是死亡先來?還是破產會先到。
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老後,除了退休金與積蓄、房產,還要轉變觀念。「退休規劃觀念要從『累積財富』升級為『終身收入』。」
累積一桶退休金已經不夠了,還要想辦法將儲蓄轉化成持續性收入,用「流量」取代「存量」的概念,才能保障未來10年、20年、30年的退休生活無虞。
對勞工來說,退休金的流量準備有三個來源。一是勞保老年給付,屬於社會保險性質,由政府承諾比例並補貼。但有了今年軍公教年改的前例,政府已可不遵守信賴保護原則,可能說砍就砍。民眾須自己做好準備。
二是企業退休金,以勞退新制來說,「勞工退休金」是勞工個人帳戶,一輩子都能帶著走,帳戶的胖瘦只跟每月提撥金額與績效高低有關。
三是跟保險公司買的商業年金。
在商業年金方面,則首重「資產穩定」且「有定額年金」的效果,包括還本型、年金型商品都能創造「類年金」效果。
吳俊宏建議,屆臨退休者,除了有短天期還本型年金商品可選外,也能透過保單活化,將原先擁有高額保障的終身壽險,移轉部分保障成年金保險,適度調整保單資產以符合現時需求。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世界第一,未來對社會、產業、財務衝擊勢必愈來愈明顯。
年改雖然讓大家歷經痛苦的適應期,卻也開啟新退休觀念。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然而沒有夜晚,人終究會老,你的退休金你準備好了嗎?為自己準備愛自己的認真金錢,讓未來的你會感謝現在的你。